2022年下半年,在杭州的服装工厂内,一名工人的工资可达到350-400元/天。这还是在今年服装行业整体情况一般的背景下。往年这时候,一名熟练的服装厂工人可以拿到450-500元/天。
长期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人工成本上涨,让这个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在经营上压力更大了,背后的原因最主要还是行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人以缺为贵”。
而除了招工成本高,下游消费端碎片化的需求传导到产业链中上游,要求面料研发、面料流通和服装制造等环节企业都需要满足小单快反的市场节奏,也给纺织服装行业传统的规模化生产模式带来了震动。
其一是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将“老师傅”的生产经验变成标准化流程,这让更多新工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精准高效的完成生产活动,并拉升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其二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数智化技术将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打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环节间的响应阻力,进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冯德明说,过去很多时候因为生产流程不规范,不少批次的产品都需要返工,这会大大拉长工时,成本也会增加。使用飞梭智纺后,现在工厂一次染成率提升到90%多,打样交付时间从过去3至4天缩短到1至2天,效率提升了10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7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6.8个百分点,比1-6月放缓0.8个百分点。
谈到为什么选择与致景科技合作?操贻爱告诉数字时氪,在此之前他已经尝试过一些其他系统,但因为这些系统不是为了纺织服装行业量身定制,“不够灵活实用”。
不少企业有着相似的经历,因为走过一些弯路,再要对数智化转型投入,难免会显得畏手畏脚。
对操贻爱来说,转机出现在萱衣优选工厂使用了致景科技旗下的百布对布机器人后,通过“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可以把以前可能需要好几天的找布工作量,缩短到几分钟。
基于之前的合作,加之了解到致景科技已经对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布局数智化服务,并正在努力推动产业内协同——于是,在致景科技今年推出易菲系统后,操贻爱再次为工厂数智化转型进行了投资。
操贻爱告诉数字时氪,致景科技从前期到工厂调研、根据工厂真实需求做解决方案,培训工厂员工,再到系统跑起来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迭产品,这一套流程已经非常成熟。
现在,除了在找布、生产环节分别与致景科技的百布、易菲进行合作,通过致景科技的天工平台,萱衣优选还能在线获得订单。“我们是致景科技天工平台的战略合作商,现在基本上80%-90%的订单来自天工平台。”操贻爱告诉数字时氪。
致景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亚平告诉数字时氪,纺织服装行业的数智化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在产业链的传导下互相关联着。但目前行业内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自身都不具备数智化自研能力,更毋庸谈论行业整合,所以它们更依赖外部力量的协同。
纺织服装行业数智化要实现的蓝图,就是将每个环节联动起来形成闭环,互相影响,互相链接,让行业内的企业能够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
而这也是致景科技不断完善产品矩阵背后的逻辑。目前,致景科技面向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数智化服务,上游的“全布+飞梭智纺 ”、中游的“百布”、下游的“天工+易菲”,在物流上有“致景智慧仓物流园”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到当前整个纺织行业的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产业转移。多家产业链上的受访企业告诉数字时氪,因为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他们预计在未来1-3年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迁移。
冯德明告诉数字时氪,向内地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环保的压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环保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第二是能源、土地成本也越来越高;第三跟用工环境也有关系,西部的人工成本相对还是更加便宜。
不过,内迁对企业来说也充满了未知数,虽然中西部城市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水电成本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如果自己单独迁移,在资金、发展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上与当初是否要进行数智化升级这个问题如出一辙。
因为服务整条产业链,洞察到行业趋势,致景科技近两年在四川宜宾等中西部地区布局智慧纺织产业园区,为助推纺织产业集体转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致景科技在推动产业园建设中更多是基于自身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通过与多方合作,联合各种资源,将众多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实现集体转移,进而推动区域纺织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协同,最终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供应链效率。
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在数字时氪看来,整个纺织产业的发展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纺织产业依旧很传统”这一说法也逐渐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