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为什么研究项目是最重要的留学申请前置准备?
本科的课程论文如何助力申请LSE?LSE文化与社会硕士偏好什么样背景的学生?
LSE文化与社会硕士的文书,应如何把握项目核心特点?如何提出具有文化社会学理论意涵的问题?
LSE社会学系,以及文化与社会硕士项目介绍
去年今日,2022年5月24日,我们在公众号“社会学留学”上发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社会学系硕士之文化与社会硕士专业分析一文(点击蓝字阅读)。今年今日,2023年5月24日,我们来发布此项目的录取捷报。
有趣的是,去年今日写就专业分析文章之前,摆渡学人也从无相关的录取案例。尽管毫无成功的实战案例经验,我们就已经在文中提出了各种背景学生切入项目的可用策略。当然,实际上彼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去年唯一一个LSE MSc Culture and Society的申请,于去年八月也拿到了录取(点击阅读录取捷报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文化与社会硕士)。
摆渡学人能够做出一个两个MSc Culture and Society的案例,那是不是就说明,摆渡学人就一定有能力帮助某些特定背景的申请者也申请成功呢?其实,案例经验并非是最黄金的判断标准,对特定大学的课程项目特色,及其所在学科的理论(包括次领域)脉络的深入掌握,才是真正指导学生成功申请留学的制胜法宝。这也是为什么摆渡学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在研究学校项目以及研读其相关的学科理论内容的原因所在。
也早在去年6月,摆渡学人创始人Kingsley老师在公众号“人文社科留学”撰文解释过这个问题:(点击阅读《电影背景如何跨申牛津大学视觉物质与博物馆人类学》一文)
如我开篇所言,摆渡学人此前从未帮助学生申请过剑桥电影研究和牛津的VMMA,我们申请成功这些案例,并非是源于我有一个相似案例,然后就把其它看上去背景相似的学生也推向申请这样的专业。
经验很重要,但经验并非是制胜的法宝,我始终认为真正透彻地读懂项目才是稳操胜券的前置准备。只有这样做,才能在面对不同背景的申请者背景的时候,准确判断他们与项目的关联。
因此,我从来不会为我是否有某个项目的案例而烦恼,我的烦恼只会来源于,对我的知识储备以及我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够让我看懂某一个硕士项目的知识内核。一旦我能够理解这个项目的内容,我便可以在面对多种多样学术背景的学生判断他们与某个项目的关联点在哪里,以此来制定申请文件撰写的策略。
▲《电影背景如何跨申人类学硕士》一文
https://mp.weixin.qq.com/s/NEYFPYgBsM4GNIMTIlckpw
本文将借助Q同学的录取案例,藉由旧文(LSE文化与社会硕士专业分析)两位作者(Kingsley老师和Beck博士)的视角,同时他们两位也分别是本文获得LSE文化与社会硕士录取的Q同学的申请顾问老师和文书指导老师,说明我们如何将项目解读长文当中所提到的方法论,是如何应用到真实的申请场景中。目的也是为了重申“区别项目差异,把握项目核心,构建高匹配度‘人设’”这一申请逻辑,在具体的案例当中是如何实践的。做事前判断的先知先觉者,而不做事后诸葛的后知后觉者。
LSE社会学系下的文化与社会硕士,录取难度比较大,参见下图2016-2021年的录取情况,近六年中国申请者的录取成功率一降再降,2021年降至4%(一般是两百多人申请,中国学生占一半以上)。
▲LSE文化与社会硕士2016-2021年总录取率和中国成功率
这个专业的录取难度,与它的申请门槛有一定关系。此专业要求社会科学、人文或艺术学科背景,这意味着申请者要么“科班”出身——来自社会学或者其他建制化程度较高的一级学科,要么是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相关专业或者过往的知识积累与之相关。
摆渡学人去年获得录取的学员是英本文化研究专业,本文的Q同学同样是英本的文化媒体研究背景,当然两个例子不足以说明录取者背景的规律。但是,再结合我们已经分析过的此项目的特点,如果是非社会学专业,那么有偏理论取径的媒体传播、文化研究的先修知识(Preliminary Knowledge),确实更有利于申请者找到与该项目及其系所匹配的知识关怀。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并不适合毫无社会学或文化社会学背景的学生,把它当做跨入社会学领域的“入门”项目,如果想找社会学敲门砖的项目,LSE的MSc in Sociology会更合适。
当然,这个是否有背景这件事判断起来,是复杂的事情。并不是单纯从一个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否包含社会学三个字来判断的,而是要深入到学生所学的学科究竟在具体的课程组成中,是否有涉及到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取径的内容。
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或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媒体与传播本科课程,虽然研究的对象是媒体,实际上这两个学校的本科课程当中,包含了是相当一部分的文化研究和批判研究的课程成分。
▲英国大学(数字)媒体、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相关专业
以及先修背景要求(摘自LSE文化与社会硕士专业分析文章)
现在我们回到Q同学的案例上,那为什么Q同学的专业并非有明确的社会学字眼,而Kingsley老师则给他选择文化社会学作为未来申请的硕士学科领域呢?
Q同学是摆渡学人“晨星计划”的学员,ta本科主修传播学理论、文化研究与创意产业实践。他在本科课程中,本来就要涉及很多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的内容,从布尔迪厄到吉登斯等等社会学理论大牛的著作都是他多门课程当中的必读文献。从大学一年级与Kingsley在网络上取得联系起,他就已经表明自己对文化社会学的兴趣所在,Kingsley老师也相当认可Q同学对自我兴趣定位的精准判断,遂开始了至今长达两年半的深度交流。
实际上,在Q同学大二的时候和摆渡学人合作,Kingsley就已经定下了他长期在文化社会学领域如何精进和深耕的培养计划,并给他配备了专业领域的文化社会学学者以深入指导。合作伊始,Q同学就是在摆渡学人接受学术课程论文的指导服务(感兴趣“晨星计划”服务过程的同学,可以点击下图23fall录取捷报 | LSE性别、发展与全球化硕士录取案例了解)。
彼时,Kingsley老师判断,Q同学的课程论文表现没有达到一个申请G5大学的理想预期,英文学术写作能力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而Q同学初步拟定申请G5传媒专业(包括剑桥大学)的目标,因此需要提升学术读写能力。
也由此,专长于文化社会学领域 Dr.Beck成为他的学术导师,为Q同学制定论文写作计划。Beck博士先分析同学过往论文的问题出在哪里,Beck老师强烈建议同学深入理解老师对每篇论文的评价和评分标准。英本的课程essay通常都有一套评分标准,具体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论证、文献引用等等细则,而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标准给分数和评价。
Beck老师按照这个逻辑,带着Q同学读懂评价标准,搞清楚自己的弱势,比如是不是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有所偏差,论证的逻辑是否完整。接着根据论文评分标准的总要求,以及特定课程essay的具体要求,和同学讨论确定写作大纲,并给以关键文献阅读建议;同学完成初稿后,Beck老师再与同学不断完善,大到篇章论述结构,小到标题修改,最终帮助Q同学多篇论文拿到了70分以上的高分(这几篇essay也成为同学传媒硕士申请中,表现其学术能力的硬证据)。
▲Q同学多篇课程论文获得70分以上的高分(向下滑动)
Beck老师指导的课程论文中,要着重讲一下Q同学从社会学角度讨论时尚与文化、社会身份之间关系的essay,因为这篇论文后续被作为申请LSE文化与社会项目并提出问题意识的关键素材。Beck老师与Q同学首先探讨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经典著述,以及生活中哪些现象反映了社会学的哪些议题,让Q同学从本科文化研究的学习中跳出去,扩大学科视野。
再次,Beck老师分析Q同学那篇课程论文的要求,主要的焦点不是时尚文化这个经验议题,而是一个将时尚与阶级、社会地位相结合的社会学取径问题。
当时Q同学的初稿并没有很能兼顾“时尚与阶级的关联”,所以Beck老师建议重新规划,把对世纪之交的古典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理论的讨论区别开来,然后使用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cultural capital)当作一个关键的过渡点。
Beck老师引导Q同学留下一个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古典社会理论中的时尚文化,到当代社会理论中的时尚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经过延展,被“包装”为Q同学LSE文化与社会硕士SOAP的研究问题。
顾问老师Kingsley根据Q同学的知识动机和背景特点,主要匹配了媒体、文化与社会相关的项目。
LSE文化与社会硕士是一个研究“文化”的项目,但它又是基于“社会学”脉络和视角去研究文化的项目。因此Beck老师,作为Q同学的文书老师,重点关注其素材中是否有从社会学视角,例如将阶级、性别、种族等社会问题与媒体/文化现象相结合分析的经历。
经过几轮头脑风暴会议,Beck老师发现Q同学中的相关性:
理论方面,Q同学本科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让ta对于社会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关系有一定接触,但确实不够深入,所以想要进一步了解社会学学科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究竟是什么样貌。实践方面,Q同学从志愿者的工作经验中感受到不同阶级的学生在文化资源上面的差异。
当然仅从具体经历阐述动机,对于这个项目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LSE期待的ideal candidate通常是能体现批判的、理论分析能力的学生,而根据Beck老师对文化与社会项目的精准理解,招生官应希望申请者能展现社会学之眼,具有社会理论方面的思维。
因此,Beck老师基于上述那篇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讨论时尚的essay,提出一个极具文化社会学议题的社会理论意涵。这个问题意识,并不是专门锁定在一个特定的经验议题,例如购买时尚产品那样狭隘的范围上。之所以避开这样处理,一来是Q同学并没有实际从事该研究的过往背景,如果强调经验对象反而会显得同学证据不足;二来即是因为此项目对于社会学视角的重视。
Beck老师先说明同学在曾经的修课中,自己对于文化与社会项目的理解有什么亲近性,再聚焦到这份essay,进而连接到该项目的核心课程(读者们还记得吗,LSE文化与社会硕士专业分析里详细解读过核心模块SO434 Sociology of Culture),以及提供给申请者的提前阅读书单(Preliminary reading),如此就能够串起来一个比较完整的申请素材和求学动机。
▲LSE文化与社会硕士推荐的阅读清单
此外,除了核心课程,LSE文化与社会项目分析文章里还提到一门研究方法课程SO492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这个项目是偏质性研究方法训练的,Beck老师据此提出一个申请匹配策略:文书中如若提及方法取向,可以以质性为重。
Beck老师将这个策略运用到了Q同学的文书中,质性研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初级资料或称一手资料(Primary Source),例如访谈、田野观察笔记等等,Q同学本科训练中本身缺乏这方面。另一种是次级资料(Secondary Source)或称二手资料,例如文本、视频、新闻、广告等等分析,Q本科课程大多是以这种质性研究为主。因此在申请策略上可以说ta未来想更深入学习扎实的质性研究的初级资料的方法。
从上述Q同学一条完整的申请过程,我们应能直观地看出摆渡学人如何从项目分析入手,切中核心理论和经验议题,再考察特定同学的特定经历能否勾连到项目,或匹配理论意涵,或匹配经验问题,以此增强名校名项目申请的竞争力。
此外,LSE文化与社会硕士申请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对社会学理论意识的强调,我们申请者,应尽可能补充社会学或文化社会学的先修知识,目的是培养一种知识敏感度,与此项目产生知识品味上的共感。
皇天不负有心人,Q同学于今日问鼎全英第一的文化社会学项目,确实喜人!非常感慨,Q同学从刚上大学对学术的懵懂,到两年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逐步颇有心得,这期间他付出了让人佩服的努力,个中辛苦难以言说。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正由于Q同学是一位有志者,他于今日才敲开了接受英国文化社会学正统训练的学术大门。摆渡学人也相信,他未来不单止会看到更多文化社会学领域的“非常之观”,或许有意于攻读社会学博士的他,也会是给社会学领域创造“非常之观”的有潜力的未来学者!
LSE社会学系(Department of Sociology)成立于1904年,拥有深厚的社会与政治学相关实证和概念研究传统。在学科传统的基础上,它在社会科学的当代学术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学;政治与人权;社会不平等和城市社会学四个领域。
文化与社会硕士(MSc Culture and Society)学习和研究文化文本的文本或视觉分析;文化和媒体行业的民族志;城市空间、设计或城市文化研究;消费和消费文化;多元文化和种族;性别和性取向;阶级和文化资本。
该专业学生背景多元,从经济学到人类学到文化和媒体研究,再到艺术、设计和人文学科。核心课程文化理论和文化形式和定性社会研究方法也旨在支持来自不同的背景的学生,为其以社会学方法进行文化研究奠定基础。
入学要求
专业:LSE文化与社会硕士
学术要求: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科相关,2:1学士学位,中国学生知名大学平均成绩85%+,其他90%+。
语言要求:雅思总分7.0,阅读不低于7.0,听力,口语和写作不低于6.5;托福总分100,阅读25,写作24,口语和听力22。
GMAT/GRE:无
系所链接:
https://www.lse.ac.uk/sociology
项目链接:
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duate/degree-programmes-2023/MSc-Culture-and-Society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中文简称伦敦政经),1895年创立于英国伦敦,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金三角名校(Golden Triangle)和G5超级精英大学(The G5 super elite)之一。
截至2016年,LSE校友中诞生了18位诺贝尔奖得主、55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2014年公布的Wealth-X和UBS针对全球富豪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欧洲大学中,LSE培养了最多的亿万富翁,其毕业生平均起薪亦为全英最高。
LSE在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领域连续八年(2013-2020)位居QS学科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哈佛大学;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新闻传播学、公共政策学、地理学等11个学科均被QS列入世界前五。
留学咨询请加小渡老师微信ferrymaneducation